老街獨有特殊節慶

三峽水燈節 ( 每年農曆7月15前1個周六 )



時間 : 每年農曆7月15日的前1個周六舉辦
地點 : 三峽河畔

 

三峽水燈節 

新北市三峽區自古就是台北盆地重要的河港聚落,清代不少漢人渡海移民開墾,常因爭搶土地發生械鬥或水土不服去世,在地居民擔心死去的羅漢腳(單身男子)沒子孫祭拜成為孤魂野鬼,便在農曆7月7日以各聚落土地公廟為據點施放水燈,以輪流普渡方式祭祀亡魂、祈求平安,水燈節也漸漸成為鄉里和睦聚集的重要慶典,成為重要的民俗文化。

水燈節延續到日據時期,因「皇民化運動」被迫終止,國民政府遷台後才又重新施放,水燈節從50、60年代後停辦超過20年,主因是台灣從農業轉型為工商社會,地方青壯年人口外移至都市工作,無法回鄉幫忙水燈節前置作業,加上懂水燈製作的耆老逐漸凋零,在地活動隨之式微。

直到2000年,當時八張里長劉陳勇感念傳統文化消逝,再次集結地方人士和耆老,重振旗鼓連辦3年水燈節,甚至舉辦「水燈製作研習營」,傳承水燈文化與製作技藝。而每次水燈節都動用上百人力,活動前1周大家聚集在宰樞廟前製作水燈排,水燈排最高達20公尺,每次都要製作3座,剖竹、紮線、彩繪、接電,接著掛上近百只燈籠,全是三峽耆老一手包辦;期間遵循民俗禁忌,女子不能跨越水燈排枝幹,前置作業不只費力,更須謹慎。

活動當天,遶境陣仗更是盛大,除了有扛水燈排的隊伍,還有鑼鼓隊、提燈籠隊、陣頭。由於古早沒有路燈,舉辦水燈節時都必須舉火把遶境,三峽秀川里也特別編出一支火把隊,特別將浸泡過煤油的紙錢放進竹子內燃燒,讓里民舉著從宰樞廟出發,行經安溪國小、三峽區公所、祖師廟等地盛大遊街。

三峽水燈節有著台灣罕見的傳統水燈排,水燈可以細分為水燈排及水燈頭兩種,水燈排是豎立在水邊,水燈頭則是放入河中,此兩種都代表邀請孤魂野鬼前來享受豐盛的祭品。水燈節所使用的水燈排是老師傅以竹子手工綁製,高約7層樓,並以LED燈點亮,由於合適的竹子並不好找,因此老師傅通常在端午節後就開始尋找合適的竹子。

過去水燈文化原只有老一輩參與,過去舉辦時間也不一定在周末,難吸引上班族、年輕人返鄉參與,為延續傳統文化,三峽秀川里水燈節改為每年農曆7月15日的前1個周六舉辦,參與人數逐漸增加,水燈節也成為全三峽區民眾參與度最高的活動。













 

上一則 回上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