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祖師廟同為本鎮特有景觀之三峽拱橋,起造於日據昭和七年(1932)十月七日,翌年(1933)六月二十八日竣工,為當時對外交通之孔道。站在拱橋上,可以看出三峽的自然環境特色。橋下是三峽最重要的溪流之三峽溪;往上游方向看,前方鳶山聳立;右邊建築物密集處極為本鎮之街市中心。
三峽拱橋為日人設計,橋樑種類為鐵筋混凝土二鐵拱下路式公道橋,全長93.3公尺。
老街周邊自然景點
三峽河流域蜿蜒漫長,地形景觀變化不小。在中游以上,多是峽谷地形,可以認識溪流驚人的侵蝕力量。湊合為三峽河的兩大支流:插角溪與五寮溪的匯合處台地。在台地下方有一座年代久遠的醒心橋,從橋上俯視峽谷兩岸,險峻的山壁寸草不生,溪底似乎深不可測,溪流衝擊著河中的巨石,發出震人心肺之聲響,此即湊合谷。
湊合谷的河床系硬質岩所構成,久經河水侵蝕切割之後,形成谷底波濤洶湧,怪石嶙峋之佳景其中尤以十八洞天一帶溪谷最具代表性。十八洞天之得名,係由於河邊山岩有十八個洞,每一洞中皆有積水,小的如盆,大的如窟,歷歷可數,因此得名。